正體
文章
文章
同享神永远的喜乐:荣福直观与属灵友谊

我们对天堂的盼望是什么?几个世纪以来,基督教响亮而坚定的回答是:荣福直观(beatific vision)——我们将亲眼见到上帝的面。历世历代的信徒都与保罗一同宣告:“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林前 13:12)。这蒙福的愿景正是我们今生一切敬虔喜乐的指向,是我们所奔向的应许之地。我们终将见到上帝。尽管基督徒有许多憧憬,但其核心都与大卫的心愿一致:“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华,我仍要寻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瞻仰他的荣美,在他的殿里求问”(诗 27:4)。

对许多福音派信徒来说,哪怕是改革宗福音派的信徒,都可能对“荣福直观”这一教义不太熟悉。然而,他们的信仰早已为这一真理做好准备。毕竟,约翰·派博(John Piper)教导我们:“当我们最以神为满足时,神在我们身上就最得荣耀”;而人的至上喜乐,就是“看见并享受基督”。[1] 如果有人从 C. S. 路易斯(C. S. Lewis)那里学会了,宁可舍弃贫民窟中泥水堆砌的小把戏,也要奔向海滨假期的盛宴;[2] 若有人从约拿单·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那里学到,天堂是“爱的世界”;若有人从奥古斯丁那里明白,我们的心若不安息于神,便永无安息——那么这样的人,已经准备好拥抱荣福直观的教义了。

在本文中,我希望展示这一教义如何在一个特定方面丰富我们的信仰生活:基督徒的团契,尤其是我们在地方教会所经历的团契。

爱的律法

以“在基督里享受神”作为天堂的中心主题,这极为恰当。然而,荣福直观虽以上帝为中心,却并不排斥其他属天的喜乐。相反,那些喜乐在属天子民心中占据了应有的位置。在今生,我们对上帝的喜乐常常因种种次要的爱而变得模糊,但在天上,我们所有的爱都将得到归正。再也不会有对上帝以外之物的过分爱恋。我们对一切事物的爱都是因神而爱。所以,今生一切正当且美好的事物,并不会因荣福直观而消失,反而将得到复活和彻底的改变。

我们今生无法完全理解天堂所包含的一切。但我们可以肯定,其中某些连续性将得以保留,其中之一便是我们在基督里建立的友谊。自创世以来,人独居是“不好”的(创 2:18);而在末世,我们将窥见了创造使命得以成全的景象。伊甸园将长成一为荣耀之城,得赎之民将遍满其中,并治理这地(启  7:9–17,21:1–22:5;参创 1:28)。

在教会历史中,很少有人能像坎特伯雷的安瑟莫(Anselm of Canterbury)那样,深刻地论述属灵友谊与荣福直观的话题。他在默想圣徒与天使在荣耀中的团契时,写道:

“问问你的内心,在这极大的福乐中,你是否能明白自己会有多喜乐?然而,如果你深爱的人与你同享这福乐,你的喜乐将成倍增长;因为你为他喜乐如同为自己喜乐。那么若是有两人、三人,甚至更多的人同享这福乐,只要你同样深爱他们,你便会为每一个人喜乐如同为自己喜乐。因此,在无数圣洁天使与圣徒那完美纯净的爱中,没有人会少爱自己,人人都将因他人之福而喜乐,如同为自己喜乐。”[3]

事实上,即便在今生,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属灵连结的甘甜。当我们看到那些在信仰上尚不成熟的人在敬虔中跌跌撞撞地前进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而欢喜。我们对他们的爱,使他们的喜乐也成为我们的喜乐。当然,这种喜乐常夹杂着今生的骄傲和自满;但这正反映了“旧人”的存在,是我们憎恶且竭力要脱下的。在荣耀里,骄傲和夸口的痕迹将从我们心中彻底消失。我们将完全地遵行爱的律法。

距离、失落、疏离与荣福直观

荣福直观所应许的友谊,也为我们今生的属天旅程注入了希望,尽管我们经历了离别的痛楚、人际关系的起伏,甚至疏远。我都曾经历过,时至今日我在堪萨斯州生活了十九年,在南加州一年,在密苏里州十一年,以及在阿布扎比待了将近三年。所有这些地方都因深厚的友谊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尤其是那些“在基督里”建立的关系。圣灵信实地使我们的心在爱中联结(参见《歌罗西书》2:2)。

这些关系让我们得以窥见荣福直观的场景。这些关系不仅将延续至荣福直观中,而且它们本身就是未来荣耀的预演。这一点对我们看待地方教会具有深远意义。《希伯来书》的作者反复警戒不可停止聚会(来 10:25),绝非无的放矢。他进一步指出,实实在在地说,我们定期聚集敬拜时,就是在“上天堂”(来 12:18–29)。换句话说,那些慌乱的主日清晨,当你忙着催促孩子“该去教会了!”,若改说“该去天堂了!”也绝非夸张。这样的视角极大提升了我们对教会和彼此关系的认知。荣福直观的盼望激励我们更加努力投入这些关系。我们在教会中的关系越深入、越圣洁、越亲密、越荣耀上帝,就越能映照我们的天家,越能品尝到将来荣耀的滋味。

然而,当我回想这些甜美的关系时,其中仍带着苦涩,因为距离使得这些关系的甘甜变得短暂、季节性,而非永久性。在这今生的天路历程中,我们彼此相遇,将心连结于爱中,经历极大的安慰与慰藉。然而,当我们或暂时、或彻底地离开彼此的生命时,我们心灵的韧带便会撕裂。“我们会保持联系”,我们彼此这样承诺,明知距离往往会使关系变淡。死亡更是永远的离别,即使可以预见,却总是令人措手不及。亲人的缺席或失去,留下难以填补的巨大空白。

换句话说,不仅我们今生与上帝的相交是不完全的,我们彼此间的团契也是如此。在阿布扎比生活期间,我时而会想家,想念之前那个生命季节中的朋友们。然而,那些朋友多半都已迁往他处。即便我回去,那种失落感也不会完全消减。而且,任何在“故乡”久留的时光,不久后又会引发对阿布扎比的思念。我们都是奔向新耶路撒冷的天路客,没有哪个地方是真正的家。

此外,某些关系的破裂不只是因为距离和死亡带来的,也因未解决的冲突导致完全的疏远。我曾亲历因神学和人际差异而与朋友和同工断绝关系的痛苦。举例来说,作为牧师期间,我肩负着带领教会会众面对教会纪律这一令人心碎现实的责任。不止一次,被逐出教会的人曾是我亲密的朋友。回想起这些时刻,至今仍令人心痛神伤,难以言表。难以夸大带领会众对一位曾深爱和信任之人说出这些话语时那令人心碎的沉重感:“我们不能再肯定你所宣称的信仰。因你坚持犯罪而不愿悔改,我们必须撤销洗礼时和/或加入教会时对你的确认,我们满怀沉重的心情,为你的灵魂安危表示关切。”这种现实几乎难以承受。

在如此心痛面前,荣福直观的盼望能带来什么?远超我们的言语所能形容!如果约拿单·爱德华兹正确地将天堂定义为“爱的世界”,那么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所有未尽之事最终归结于美满的世界。在今生,基督徒团契那无法言喻的喜乐,总是夹杂着失落。这并非因为地上的团契本身有什么缺憾,而是因为这份友谊的本意是唤醒一种盼望,这盼望唯有在荣耀中才能真正得到满足。在那个世界里,我们不再会因时间和距离而与朋友的分离或死亡感到失落与痛苦。我们不会再勾起我们的乡愁。甚至我们曾经疏远的关系,都会得到修复。

上述这些对基督徒团契的崇高期盼,实际上凸显了那最终圆满荣耀的辉煌。肤浅关系的消失并不会激起对荣福直观的渴望,因为这样的关系并不反映我们在天堂将经历的真实关系。在那充满爱的世界中,没有浅薄的关系存在。我们尘世关系的有限性令人心痛,但正因为这些关系预表了它们最终在荣福直观中的荣耀终点。

带着荣福直观的盼望,我们彼此的爱心便持续增长。举例来说,我受到激励,继续为那些人祷告,包括那些疏远和被逐出教会的人。我们的故事尚未完结,谁能知晓主将在今后岁月中施行怎样的奇工?毕竟,即便是教会的惩戒,也未必绝对或立即使人排除在天国之外。它是基督所授权的判断,有可能出现错误和无知,它只是按我们有限所见所做的属灵判断“根据我们所能判断的,这人可能并未在天上得蒙捆绑,所以我们在地上将他释放”(参见太 16:19,18:15-20)。也许基督会施以恩典,藉着逐出教会使不信者真正悔改归信;也或许祂会借着这刺痛使迷失的信徒回转。或许在上帝的安排中,时间能够疗愈分歧与隔阂的伤口。又或者,这些事都在今生无法解决。我无法洞悉上帝的所有作为,但我知道所有真正的信徒都是基督里的弟兄姊妹,他们在末世的相聚必将加增我对荣福直观的喜乐。因此,我提醒自己要以开放的心态生活——不因与在这世上伤我心的人同庆基督的荣耀而感到羞愧。桑德拉·麦克拉肯(Sandra McCracken)在她的歌《我们将在锡安的殿中宴乐》( “We Will Feast in the House of Zion”)中唱道:

《我们将在锡安的家中设宴》:

“祂成就大事!”我们必一同宣告,

我们将一同设宴,再不流泪。

知道“祂成就了大事”将成为天堂众圣民喜乐的宣告——即使包括那些在地上关系早已不可挽回的人——这是何等奇妙的安慰。在上帝面前,我们将回顾祂透过我们所有的痛苦、混乱和冲突所成就的伟大奇事。我们会拼凑起祂在心碎、教会纪律、死亡与分离中编织的成圣的旋律,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将使我们得着益处。

我们不会有所悔恨,不生埋冤,我们不会心怀苦毒与怨恨。相反,我们将与所有的圣徒肩并着肩一同站立,永远享受荣福直观中的荣耀。

* * * * *

[1] 参见约翰·派博,《一生渴慕》(Desiring God: Meditations of a Christian Hedonist)。

[2] 参见C. S. 路易斯,《荣耀之重》(The Weight of Glory)。

[3] Anselm, Proslogion, in Anselm of Canterbury: The Major Works, ed. Brian Davies and G. R. Eva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5.102.

[4] Sandra McCracken, “We Will Feast in the House of Zion” in her album, Psalms (2015).

本文节选自《凝视神:教义、传统与实践中的荣福直观》(To Gaze Upon God: The Beatific Vision in Doctrine, Tradition, and Practice),作者为撒母耳·帕金森(Samuel Parkison)。版权所有 © 2024,撒母耳·盖伊·帕金森(Samuel Guy Parkison)。经美国校园出版社(InterVarsity Press)许可使用。www.ivpress.com


译:DeepL/STH;校:JFX。原文刊载于九标志英文网站:Enjoying God Together Forever: The Beatific Vision and Friendship.

作者: Samuel Parkison
2025-08-16
天堂
荣福直观